听新闻
放大镜
反腐视角看老虎报恩的故事
2018-11-14 15:02:00  来源:江阴市人民检察院  作者:张晓东

  北宋王谠所撰《唐语林》一书中,唐代诗人刘禹锡讲了一个老虎报恩的故事,故事不长,全文录于下:有老妪山行,见一兽如大虫,羸然跬步而不进,若伤其足者。妪因即之,而虎举前足以示妪。妪看之,乃有芒刺在掌下,因为拔之。俄而虎奋迅阚吼,别妪而去,似媿其恩者。及归,翌日,自外掷麋鹿狐兔至于庭者,日无阙焉。妪登垣视之,乃前伤虎也,因为亲族具言其事,而心异之。一旦,忽掷一死人,血肉狼藉,乃被村人凶者呵捕,云杀人。妪具说其由,始得释缚。乃登垣伺其虎至,而语之曰:“感则感矣,叩头大王,已后更莫抛人来也!”这个故事看着有点瘆人,却也是中国报恩文化的一个例子。

  中国文化中有许多动物报恩的故事,比如羊羔跪乳、乌鸦反哺等等,大都具有说教成分,举轻以明重,动物尚知感恩,况为人者乎?在诸多人或者动物的报恩故事中,报恩的方式,大抵亲人(动物)间报以亲情,外人(动物)则分两种:一种是以身相许或舍身相报,前者如白蛇传的故事,还有聊斋里一些狐仙的故事,后者如王佐断臂、豫让击衣等等;不能以身相许的则送礼,礼物的礼,且是重礼,比如刘禹锡讲的这个故事:掷麋鹿狐兔于庭,日无阙焉。老虎抓猎物也不容易,有时候还要冒生命危险,天天抓了送过来,于老虎,不可谓不重。不过刘禹锡的故事恐怕另有深意。

  在中西方文化中,其实都有感恩的内容。西方国家,特别是北美一些国家设有感恩节,还有像母亲节、父亲节等也都有感恩的文化内涵,这些节日逐渐地影响着世界上的其他国家,甚至不同宗教的国家。此外,一些宗教礼仪要求每顿饭前要祷告,有的一天要祷告好几次,无非也是向神表达感恩之心。仔细分析我国传统感恩文化与上述这些感恩文化,会发现一个现象,那就是他们基本上是一种精神活动,而我们更注重物质的表达。这在当今社会表现得尤其明显,即使在亲人之间,似乎也觉得纯粹的精神活动不足以表达感恩之情,非得送点礼物,那怕请吃顿饭,也好过微信朋友圈里“虚伪”的表达。

  《增广贤文朱子家训》中一句“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报恩的一种标准范式。滴水和涌泉,虽然只是一种比喻,但其物质的属性却是明确的。有一个成语叫“一饭千金”,韩信用千金报答漂母的一饭之恩,很好地诠释了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含义。

  知恩图报和做好事不求回报一样依旧是当今社会生活中的道德标准之一,只不过标准有所弱化。每每一些知恩不报,恩将仇报的社会故事的出现,让我们感觉有必要强化我们的感恩文化,让感恩之心、感激之情时时充盈、润泽我们的心灵,成为推动社会健康发展的正能量。

  然而在一个领域中,感恩文化,特别是中国式物质表达的感恩方式,却不可能成为一种正能量,那就是在公务领域。公务人员基于公务活动收受他人为表示感谢而送的礼物的行为被定义为违纪、违法甚至犯罪行为,而不管这种公务行为是不是在法律框架内,或者为他人谋取的是合法利益还是非法利益,也不管表达谢意的人是真诚感谢还是被迫送礼。在这里,传统文化和现代法治理念出现了某种冲突。之所以说是某种冲突,是因为官场的腐败,有钱能使鬼推磨,拿钱办事历来不在我们传统的道德范畴中,但在现实中确实有一些情况,当事人的职务行为完全出于公心,在公正、合法的情况下给他人的工作生活提供了帮助,而对方馈送财物的行为也完全出于真诚与自愿。这种情况最为一些公务人员所忽视,也往往能够获得社会的谅解,但在法律层面,它依然得不到肯定的评价。

  有人把腐败现象、腐败原因部分归咎于我们以送礼为表象的感恩文化,这是有一定道理的。这种文化派生的亚文化和潜规则一方面让人深恶痛绝,另一方面也让人深陷其中,无法自拔;一些人一面痛骂腐败,一面却成为腐败的实践者和参与者。文化的力量是巨大而持久的,但是传统文化下的积习并不是不可以改变的。新加坡和香港是华人文化为主的国家和地区,曾经,那里的腐败比之今天的我们更加严重。新加坡人民行动党以白衣白裤为党服,表达永远保持廉洁的决心,并坚决与腐败作斗争,现在新加坡和香港已成为亚洲最清廉的地区之一。另一个例子是酒席文化,曾经的无宴不成事、无酒不成席,在中央八项规定的落实过程中已取得明显好转。而以收礼、送礼为代表的腐败风气,在全社会坚定的腐败决心之下,一定会取得根本的改变。

  最后,再回过头来看看文章开头刘禹锡讲的那个故事。故事开头是这样的:刘禹锡守连州,替高霞寓。霞寓后入为羽林将军,自京附书曰:“以承眷,辄请自代矣。”高霞寓承蒙刘禹锡的关照,要送刘一份大礼,于是刘就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故事中为老虎所杀的人固然是家破人亡,杀人之虎也难免为人所杀,而文中的老妪差点因老虎报恩而背上杀人的罪名,虽然说明情况后得以释缚,却也不免背上沉重的心理负担,可谓三败俱伤。所以,送礼之事,不可不察;收礼之前,还望三思。

  编辑:王苏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