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阴检察院,一个人才荟萃的基层检察院,有摄影家詹爱平、作家张哲民,书画名人张晓东、徐心声、程峥嵘,当然还有一大批办案能手。十年前,时任检察长丁正红发动全院干警打造江阴检察文化名片,在时任副检察长张晓东的操持下,一本取名为《暨阳清风》的内部刊物创刊,与全院干警见面,也向全市各界推送。十年,《暨阳清风》伴随着江阴检察的脚步,也见证着江阴检察的发展。
《暨阳清风》的版面设计由干警自排,没有花哨,清新自然简洁大方,其字体、颜色已深深映入读者脑海,无法抹去,俨然成为江阴检察的印记。文章内容或长或短全为干警原创,既有小编定期以数字形式向大家汇报江阴检察的办案成效,也有资深干警的办案心得、检察新人的心灵鸡汤、文艺青年的影评、书评和诗歌,佐以外单位读者的友情来稿扩充视野,篇篇文章虽没华丽的辞藻,但字里行间无不体现着干警所思所想,透露着他们对检察工作的那一份热爱和情怀。特别是张晓东每期都亲力撰写的卷首语,文字优美、思想深邃,将法律的意境和凝重托付大家,于信手拈来时完成画龙点睛之笔。
《暨阳清风》每一期与读者的如期见面离不开编辑部里的那一个个小编,十年了,有的因为工作、岗位调动离开了编辑部,但总有检察新人充实进编辑部的那一张张座椅。十年检察史,各位小编的主责主业日益重大和繁忙,但不论何种情况,他们依然将《暨阳清风》的完稿作为一项义不容辞的责任,不懈怠不将就,就象对待自己的孩子,无需论述那么多道理,偶有抱怨那也是内心所愿。作为一名检察老人,也是《暨阳清风》的一名读者,我有时忍不住向编辑部的大妹子唐丽英发几句感慨,唐妹就鼓动我给编辑部投投搞,开始感觉到烦,无奈唐妹变着法的忽悠加催促,经不住唐妹的思想政治工作,这些年来也写了几篇办案札记、读后感之类的小文章,为“意思意思”我记得有一年唐妹他们一帮编辑还郑重其事地搞了一次优秀文稿的评选,我的那篇《一词之改》居然名列其中,年终总结时还上台领奖,如此一本正经于我而言还是头一回,当然那本获奖证书我也一直保存着。
现如今,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大数据融入日常生活,人们接受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广也越来越快,催生了大批的快餐文化,自媒体的发展应接不暇,作为季刊的《暨阳清风》在传递信息上显然已无法和其他传播手段相提并论,这又给编辑部的小编们出了道不小的难题,但是《暨阳清风》也有自身独特的优势,权威检察数据、阶段性工作成效本就有其周期性无法快餐化,给人以深思的法治评论、触动心灵的办案札记唯有沉淀才体现其内涵,而那些鸡汤多喝难免寡味,只有恰到好处才心旷神怡。惟愿小编们在信息化背景下将《暨阳清风》定好位、找准点、组好稿,江阴检察的这张名片定会时时发出自己的亮点。
十年不易,十载收获,愿《暨阳清风》一直伴随着江阴检察的脚步去迎接诗和远方。是为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