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担任《暨阳清风》执行编辑的日子里,现在回忆起来,有三点体会:一是全身心投入做事的感受;二是认识到团队的重要性;三是越分享越拥有。
一
2009年下半年,院领导决定将《暨阳清风》由原来的“官办”改为“民办”, 这意味着领导放手不过问,充分信任,全力支持 。副检察长张晓东负责,我协助他工作。
也许是年轻,也许是那种自由的感觉,虽然两眼一抺黑,但不乏勇气和激情,一段活色生香的编辑生涯就这样开启了。说是全身心投入,其实都是在完成本职工作之外抽空做,只是做时那置心一处、没有任何干扰完全可以按自己的想法去完成的状态让人始终难忘。
我们的编辑队伍来自全院各部门,有兴趣愿意付出就可以来。我们的栏目形式多样接地气,每期根据具体情况随时调整。我们不但想方设法向本院干警约稿,也积极向系统同仁社会各界约稿。我们自己确定杂志风格寻找相契合的独立设计师、并更换了好几家广告公司以降低制作成本。我们自由安排编辑外出采风的时间地点。所有关于杂志的这一切,琐碎繁杂,费心伤脑,但内心是欢喜着的。
一个季度一期,说起来工作量并不多,但从开会、选题、约稿、写作、修改、排版、校对、印刷、发行……这一套活做下来,其实是个连续不断的过程,脑子里始终会盘旋着关于杂志的每一个细节。慢慢地,感觉自己真成了全职编辑,只要看到一本杂志,就会从编辑的眼光来阅读评判借鉴,和朋友聊天也总会触及到这本杂志,现在的几个好朋友都是当时因为约稿等因素结缘认识,那几年真有点看到人就想约稿的“职业病”。我除了承担执行编辑外,还负责人物风采栏目,期间先后撰写了十几篇人物稿件,写书记员、写转业干部、写年轻干警、写老同志、写办案部门的,也写综合部门的,以至于产生了是不是有一天会把全院干警都写一遍的幻想。
这种全身心的投入状态,自己当时并没太多感觉,只是一心想着怎样才能让更多的人来关注阅读我们的杂志。
二
十年来,因江阴检察领导的开明与信任,《暨阳清风》的民间性一直在延续传承, 一支不断更新换代的编辑团队始终在背后默默支持着。
还记得我当时忐忑不安地打电话发出邀约时,第一批的元老编辑们没有任何的推托,只是和我一样,在茫然和欣然中接受了编辑的职责,并在首次编辑会上就现场认领了所负责栏目,大家心照不宣地一致认为:边干边琢磨吧。从此,《暨阳清风》的编辑队伍就成立了。据统计,十年来,《暨阳清风》先后催生出了40余名编辑。我相信,就全国基层检察官队伍中,兼任杂志编辑这活的并不多,也算是江阴检察培养斜杠干警的一大特色吧。
每期杂志,我们编辑都会集中开两次会,一次组稿会、一次统稿会,到年底时,再开个年度总结会。每次开会,编辑部会议室温暖朴素的布置让我们就像久别重逢的老友一样,大家喝着功夫茶,畅所欲言,若有所思,若有所得,热烈又自在的氛围足以吸引人。年底总结会则会隆重些,有时我们也会搞个评奖活动,形式多样,现在看看那时的会议记录,发现每次会议尤其是年终总结会都是在讲团队精神和个人的价值感。
编辑部的采风活动则是给这个团队抹上了一层浓浓的粘稠剂和增色剂, 让人充满甜蜜的回忆。 利用周末时间,我们编辑会一起到附近特色地去转悠,采撷自然,愉悦身心。出发前,都由一名编辑临时充当导游,全程安排,后勤保障,回来后一总结发现自己虽然是名检察官,却是一位被编辑耽误了的优秀导游。外出采风,我们是以另一种形式走在一起,采风中的美景和故事都会成为下一期杂志的稿源,真情实意必须身临其境,有感而发。记得有一年冬天我们去莫干山,山路上积雪未化,车都开不上去,大家准备推车而行,谁知车不但不前行反而后退,在大自然给我们出的难题面前,我们依然齐心协力,最后只能在笑声中顺其自然。这类搞笑的小插曲给我们的采风活动增添不少喜剧色彩,让我们的工作生活顿时多维化。
在这个团队中,不得不说一下副总编张晓东。杂志有了他,自然就有了灵魂的份量。
张检的多才多艺在我所见的人中实则少见,学的是法律,却在计算机、摄影、书法、写作、电影等方面造诣很深,他的学识既中既西,又古又今。这些才能自然让他成为杂志的大拿,“暨阳清风”四个字是张检的手写稿,杂志每期吸粉最多的卷首语是张检写的,美丽悠远的风景照是张检拍的,深刻有料的法治评论也是张检写的……..就连我们编辑部里的那张集颜值与功能于一体的会议桌,都是张检开车带着我跑了几次家具市场后选中的,还有,编辑部里一面充满生活情趣的照片墙也都是张检亲自制作。每次开会,张检会为我们准备茶叶茶具,让我们瞬间悠然自得心生喜悦;每次采风,张检总会给我们拍照,让我们看自己越看越爱;每次交流,他的稳定温和、善解人意就是一种有效治愈,他遇事波澜不惊的风格让杂志也有了一种低调内涵感。
现在,张检已经调离检察机关成了张主席,不过《暨阳清风》他也是难以割舍的,他做了我们的杂志顾问,以及法治评论的专栏作者。只要他在,我们也跟着沾点文化的光,以及获得一种安心从容的状态。
三
每一期《暨阳清风》出刊,就像迎接一个新生命一样,看到这么可爱的一个孩子,就想赶紧展示给大家看看。之所以这么急于或者说这么愿意去分享,因为心里清楚,这是用心用情做出来的好东西,值得拥有。
杂志的主要受众是江阴市所有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市委市政府各部门、各个镇各个村各个社区,还有就是检察系统相关的部门,包括《检察日报》《江苏法制报》等,发行量近2000份。邮寄出去之后一段时间,我就会挑选一些读者进行电话回访,听听他们的读后感,他们的反馈真实而珍贵,有的还会专门写信过来,我们索性开了一个编读往来栏目,记得常州文人曾亚波写来了一篇《清风徐徐漾暨阳》的读后感,本院干警陈卫东也写过情真意切的读后感,扬州检察院的费依也是每期必读,并且给我们投来稿件《女人之间的友谊》,我们的好多稿件成为《检察苑》、《清风苑》、《检察日报》等媒体的稿源。
每年年初召开两会期间,院中层列席各镇小组讨论时,经常会传回关于杂志的声音,代表委员往往会说:“你们是检察院的啊,我收到你们的杂志,办得不错”。一年的辛苦,有这一句,好像也值了。后来,我们在杂志上开设了“代表委员之声”的栏目,刊登他们写来的一些稿件。
为了进一步扩大分享范围,在当时以博客为主导的自媒体时代,我们在正义网开设了《暨阳清风》的博客,把精挑细选出来的文章放到了互联网,让更多的读者能认识江阴的检察官,触摸到江阴的检察文化,记得当时我们的阅读点击量还真不低,我们几个编辑又悄悄地兴奋了一阵子。
转眼间,《暨阳清风》十周岁了,已经长成一名风华正茂的翩翩少年,正迈着坚定的步伐一路前行。我仍是一名普通编辑,与《暨阳清风》同在同守,共同分享着属于江阴检察院的点点滴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