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丛树仔摇紧动,海边查某会搬网。手擢索,行退步,腹肚夭,食薯枯。目珠涩,睏沙铺,日搬晚搬穿短裤……”当你来到因从空中鸟瞰,犹如一只翩翩飞翔于蓝色波涛边沿之彩蝶,而被人们美誉为“蝶岛”——福建东南沿海的东山岛之时,你就会被当地渔家人口口传唱的民间歌谣所惊叹。
这是一首采用闽南方言演唱的记事歌谣,标题为《海边查某会搬网》。在闽南方言里“查某”,就是那些劳作妇女之统称。这首诗歌,从海岛妇女“手擢索,行退步”的劳动姿势以及她们的穿着打扮、吃、睡等方面,活灵活现地再现了生息繁衍于海边的女子与男人一样,从事“拉山网”这样一种讨海生活的体力劳作之场景。虽然寥寥几行文字,却是闽南海岛劳动风情的生动描摹。诸如此类的口头文学,一直在这个岛上的民间广为传唱。
在这座自然风光秀美岛屿上的渔家人,祖祖辈辈秉持着淳朴勤劳与善良智慧之美德,不仅用灵巧的双手创造出财富,使这个岛屿充满盎然生机,而且在劳作之余,用他们那睿智的大脑,夜莺之言语,创作出一首首脍炙人口、朗朗上口的口头作品。这些记述着海岛沧桑巨变,歌唱人间欢爱,描摹劳作艰辛,刻画生活万象,表述离情愁绪等等内容无比丰富的蝶岛渔家民谣,宛如尚未被发掘出来的珍珠,熠熠生辉。曾经到东山岛采风的众多国内知名文人墨客,在听取了渔家人用闽南方言演唱的歌谣之后,均不约而同地惊呼:蝶岛渔家民谣,无疑是散落于天涯海角之“闽南风雅颂”。
早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东山县的文化部门,召集了一班文墨功底较好,又有志于采集、筛选民间文学的人士,走村串巷,请来能歌善讲的渔家老人、村姑以及孩童等,着力将这些散落于民间的故事、歌谣以及谚语等,整理、汇编成《中国民间文学集成·福建卷·东山分卷》一书。这些民间文学,有流传古远,记述东山岛沧海桑田变迁的《龙、虎、狮、象的传说》《沉东京,浮南澳》;有反映渔家美好愿望的美丽神话故事《海底反的故事》;有弘扬美德、鞭笞不孝的《渔筐的妙用》等等诸多题材。
正月正,猪脚甜粿吊满厅;二月二,蒜头炒猪耳;三月三,杨梅李子藤头担;四月四,青竹梅,红竹记;五月五,龙船鼓,拍脚步;六月六,尖担匣步涂里凿;七月七,多尼乌,龙眼毕;八月八,抽豆藤,拾豆荚;九月九,风筝半天哩啦哮;十月十,尖仔米饭涨白目;十一月是冬天,家家厝厝人食圆;十二月是年边,挨砻舂米好过年。从这首《十二月事物歌》中,我们仿佛看到世代居住于海岛的劳动者,那悠然自得的田园农耕生活画卷。这些根植于民间的口头文学作品,无论是记叙生产生活,还是讲述美丽神话传说,抑或是记载人文地理变迁的史实,无不跳动着这一地区源远流长的人文命脉,饱含了人民群众的智慧结晶,镌刻进波澜壮阔大海独特的气息。生长于如此沃土的口头文学作品,才能够有盎然勃发的生命力,才得以代代流传,经久不衰。
龙王登上大宝殿,传令官任命龟丞相。鲸当起大元帅,信号水柱冲云天。海螺嘟嘟吹号角,练武鱼虾演习战。龙虾将军挥舞长须剑,虎鱼先锋身藏锋利三叉尖……如今的渔家儿女,随着新时代的春风吹拂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过上了富足的生活,但在茶余饭后或是劳动闲暇之时,每每吟唱那些久远的传统歌谣,让人如闻天籁。
蝶岛渔家风雅颂,天涯海角诗书画。这不就是海岛渔家人精彩生活的真切写照么?
(作者单位:福建省东山县检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