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他山之石|榆钱儿
2019-05-21 10:17:00  来源:检察日报  作者:阿金

  阳光的温热中,榆钱儿慢慢熟了。

  阳春三月,在故乡小村,依偎于枝尾干头,一片片,一串串,绿绿的,嫩嫩的,鲜鲜的,身瘦形小,却刻意显露着诱人的韵色。

  榆钱儿是榆树看得见的生命之源,但在父老乡亲眼中,更多是自然馈赠的绿色食品。榆钱儿不烹不煮不烧,生来自带味道,那是种无芳自香。孩子们的嗅觉最为灵敏,常被那芳香撩拨得迫不及待,吃完早饭就赶到榆树下,争先恐后攀爬上去,把榆钱儿一把一把地捋下来,接二连三送入嘴中,满口生津之际对榆钱儿不约而同发出赞叹。妇女则紧随孩子之后,拎上一只柳条筐,趁中午农闲,还要邀上熟知“榆情”的孩子帮忙,把榆钱儿小心翼翼摘下来,轻轻放到筐里,然后带回家慢慢享用。

  榆钱儿做法颇多,可生食,也可熟吃。生食工序简单,只需仔细洗净即可,最大的特点是保持了原汁原味。不过进家后的直接食用,大人也不像孩子般狼吞虎咽,而是惬意地捏上几片,送入口中,慢慢咀嚼咽下,芳香由口直入五脏六腑。熟吃的工序相对复杂,需把榆钱和白面或玉米面等食材混合,并加入适当的调味佐料,放在大铁锅里或焖蒸或煎烹,做成榆钱饭、榆钱饼、榆钱窝窝头等各类食物。榆钱儿的味道此时会稍淡些,细品却另有一番滋味,感觉像漂亮姑娘轻施了粉黛。无论哪种做法,都不影响榆钱儿食品成为小村农家特色美食之一。

  如我这年龄的村人,对榆钱儿还有着特殊的记忆。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村里几乎家家粮食都不充足,榆钱儿就成了最理想的自然补给。母亲曾在春天去摘榆钱儿贴补,回来虽顾不上精制细做,但生食熟吃我们兄弟姐妹都感觉香甜无比,唯独父亲和母亲吃得沉重。许多年后,这种沉重依旧没能卸去,转化成母亲一种怀念的心绪。

  现今的每年春天,年老体健的母亲依然会到村前河边去摘些榆钱儿,做成各式各样的吃食,催促小城居住的我们回去尝鲜。我知道母亲在努力留住一些记忆,总想在怀念中不忘感恩。对我而言,虽然榆钱儿早与饥饿无关,早已成为饱餐鸡鸭鱼肉后的饮食调剂,但记忆中也依然深藏那段岁月。而我的两个女儿却只识得榆钱儿甘甜的味道,并追根溯源到榆树林去采摘和游戏,榆钱儿是她们人生中浸染着快乐的一段记忆。

  村前河边是片榆树林,十几株饱经沧桑的老榆树,牵着几百株或碗口、或拳头、或手指粗细的小榆树,在春天编织着一道绿色屏障,与不远处的杨树林和柳树林呼应。但细想,终究是形同路异,榆钱儿虽绿却非榆树的叶子,它们应该是榆树的果实,寒冬刚逝就给村人带来收获的喜悦,并履行着繁衍生息的使命。

  三月,到村前河边制造一次邂逅,在榆钱的绽放中感受岁月安好,生命如初。

  (作者单位:辽宁省凌源市人民检察院)

  编辑:王苏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