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他山之石|窑火里,有人在唱山歌
2019-05-21 10:16:00  来源:检察日报  作者:朱德康

  晚饭后,一家人喝茶闲聊,坐在一旁的儿子突然惊讶地叫:“爸爸,你的杯子怎么跟大家不一样!”大家于是都把目光聚集在这个有年代感杯子身上。我柔声告诉孩子,这是多年前一位乡下爷爷送给爸爸的,有特别的意义。

  杯子外观简单,青黄的釉色,杯口宽大敞开,杯身刻画着对称的卷草纹,杯底精细略小,还有弓形挺拔的杯把。说来奇怪,我用得年头越多,杯子的色泽反而越透亮。

  记得我八九岁的时候,村口的小山坡边搭起了几间草堂,山坡上建了一些窑口。我们这些孩子冲向山头要去玩耍,只见一位光头大叔从窑口里出来,穿着一条灰褐色的围裙,瞪着有红丝的大眼睛,皱起眉头,神情严肃地对我们讲:“你们这些孩子,以后少来这里,危险得很!”这便是我对老刘的第一印象。村里人都叫他刘师傅,他是一位烧窑人,辗转各地讨生活,发现我们村子的土质不错,便留下来了。

  和老刘熟悉起来应该是后面的一两年了,那时,他和爷爷有聊不完的话,哪座山上的石头可以磨出什么釉,哪边的泥土适合烧制,哪座山头的柴火比较耐烧,他们一边喝着母亲摘来的土茶,一边若有所思。我总是积极地在他们身边烧水倒茶,他们说的事我没听过,慢慢与他熟悉起来后,连称呼都改了,亲切地称呼他为“老刘”。

  自打有机会叫上“老刘”,我在他窑口玩耍的待遇也好起来,经常能够玩到一些他调制好的陶泥,时不时还能拿到一些模型。他心情好的时候,还亲自教我拉胚,转几下,修几下,一件作品就这样出来了。我小小的心底因此有了拜师的念头。

  在一个月光皎洁的夜晚,老刘喝了些酒,唱起了家乡的吴语山歌:“那一年你上山找她,说是要离开一下,她天天翘首以待,却不见你归来。那个时候啊!她情窦初开,你少年英俊,如今过去已多年,心里却还是有点怕,还是有点怕,怕你归来时却已头白。”我不知道为什么那时也跟着他的情绪流下了眼泪。我不识趣地来到老刘跟前,说出了拜师学艺的想法。他先是愣了一下,接着唱起了那首《老老嬷》。

  第二天中午,老刘郑重地把我叫过去,语重心长地讲:“龙龙,我们这些手艺人是满世界讨生活的,以山为家,划窑为房,已经不适合这个时代了,你学习成绩这么好,就别把心思花在这儿。等你以后大学毕业我一定送你一件我烧得最好的瓷器,如果你喜欢,我再收你为徒!”我忍住眼泪点点头,难过地跑出了那个让我兴奋过的地方。

  很快,忙碌的初中学习让我忘却了求不得的失落,周末回家也被铺天盖地的作业堆满,很少去老刘那里了。只是偶尔能听爷爷说起老刘年轻时的趣事。他们家祖辈都在山里烧窑,汛期到来,他们便伐木造筏,顺着湍急河流,载着满意的瓷器到城市典卖。可到了老刘这代,瓷器的销路慢慢淡了,他只能开始走街窜村。我也好奇地问起过老刘为什么会一个人?爷爷笑着说曾经也有过一个女孩,愿意嫁给他,只是要他不要再烧窑了,哪怕回老家种地也成。但老刘终究还是没答应,依然游走山间。

  老刘的确是个执着的手艺人,他的草堂边有一个大坑,是用来堆放有瑕疵的瓷器的,那里永远都是碎片。每烧制好一批,他都会非常仔细地挑选,容不得一件有瑕疵的瓷器从他手里出去。很多时候我压根都没发现有什么问题,一件看似完美的艺术品就被他扔进了大坑,发出“嗙”的一声,我那不舍的心也随之碎了。“多好的一把茶壶,老刘。”我总是这么说,他却不以为然。于是那大坑越填越高,而老刘却越来越老。

  多年以后,我在大学图书馆的资料里发现老刘一直在烧的是婺州窑,它兴于汉,成熟于两晋、南北朝,鼎盛于唐宋。于是,趁着周末我兴高采烈地回了一趟老家,想把这个消息告诉他,谁知他早就知道。是啊,这是他祖辈们传下来的手艺,是他的血脉,更是他的灵魂。只不过他不愿再诉说曾经的辉煌,只用默默守候来证明些什么罢了。

  那次,他还记得他对我的诺言,我回城时,他佝偻着背来送我,上车前对我说:“等你大学毕业,我一定送你一件我烧得最好的婺州窑!”

  九年前的冬天,大雪纷飞,白皑皑的世界笼罩了整个金衢盆地,那雪落的感觉和我儿时一样清晰而温暖,老刘就在这样的雪夜,一个人安静地离开了他的草堂,离开了那个大山的村庄,但他在窑口边升起的古婺窑火却一直在燃烧……第二年正月,姑姑给我带来了一个用废旧报纸包裹的杯子,是前一年秋天老刘托她带给我的。

  在不知不觉的回忆中,杯中的茶水更浓了。看着一旁玩耍的儿子,仿佛看到了当年的自己。此时,窗外的月色好熟悉,我不由哼起那首古老的吴语山歌,“那一年你上山找她,说是要离开一下,她天天翘首以待,却不见你归来……”

  编辑:王苏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