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在关键时刻准确而果断地作出判断,控制全局指挥若定,这种统帅能力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多年来,他的年平均加班天数都在180天以上,是所有自侦干警中最多的。
“任何一份职业干久了,都会耗尽你对它最初的热爱和激情,这种感觉我也有过。但只要我还在这个位置上,只要这个岗位还需要我,我就会义无反顾地走下去!”
他的脸上总是挂着微笑,双眸充满智慧,给人温雅的感觉。
他喜欢打太极,练瑜伽,爱品茗,尤迷读书。
第一次见面,记者很难把这么一位儒雅幽默的“文人”,和反贪反渎工作联系在一起。熟悉他的人解释,正是这份多年沉淀的文雅,让江苏省江阴市检察院副检察长赵建新在职务犯罪侦查中做到以静制动,无往不胜。
厚积薄发的“赵博士”
职务犯罪侦查面对的往往是文化素养高、社会地位高、家庭收入高的“三高”人群,要想克敌制胜,就必须有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本领。自侦工作需要大量的知识积累,只要不办案,赵建新每天到办公室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或者书,学习和整理自己感兴趣的知识,思考办案中碰到的实际问题。正是多年的积累,造就了眼前这位“老自侦”深厚的法律功底和广博的知识面。
学习,成为他每天的必修课。在赵建新的办公室里,记者看到桌上、书柜里放满了书籍,从线索初查到业务流程,从政务审批到招标投标,从时政历史到社交网媒,赵建新一有时间都会细阅精读。难怪同事送给他雅号“赵博士”。
2015年初,反贪局收到纪委移送的一条线索,反映原江阴市某建筑安装工程总公司经理张某在1999年企业转制时有隐匿国有资产的重大嫌疑。随着初查工作的深入,一个棘手的问题摆在他的面前:作为集体企业负责人的张某,是否属于国家工作人员?
“贪污罪的主体要求是国家工作人员,这个前提能否解决,直接关系到案件能否查办。”赵建新坦言,当时办案组承办人意见也不统一,有的认为无法证明张某的主体身份,搜集材料难度大,有的认为案件时间跨度太长,涉及的国企改制历史背景复杂,案件一度陷入僵局,眼看就要前功尽弃。
他将自己关在办公室里细细琢磨起来,一边翻看以往案例和笔记,一边继续听取专业人士的意见。几天后,他终于理顺了侦查方向。
赵建新开玩笑说,那几天吃饭睡觉上厕所都在想突破口。理清思路后,他指示办案组一路人马围绕公司成立依据及资金来源情况,对该公司的成立、变更过程追本溯源,还原了这家公司是国有出资企业的性质。另一路人马通过调取张某的任命、罢免文件、职责依据、工资奖金核定等书证,证实了张某具有受委派管理国有资产的职责。这样,张某涉嫌贪污罪主体身份的难题迎刃而解。最终,赵建新和他的团队成功办理了张某等3人共同贪污1400余万元的特大案件。
书记员刘晓萍对赵建新“爱读书”的印象很深。那是一个寂静的深夜,她到办案工作区加班,远远地就看见赵建新手捧着书在走廊里踱步,时而低头静读,时而若有所思。
刘晓萍说打那之后,她就从心底里佩服这个在半夜里加完班还能继续看书的领导。
同事高虹聊起赵建新哈哈大笑,拿手比着自己的脑袋说:“赵检的头比一般人大,肯定更聪明啊。不过他最厉害之处在于跟办案对象谈话时,总能将对方所处领域内的专业知识信手拈来,解释相关法律问题直指要点,在气势上和心理上压倒办案对象。这可不是一朝一夕能练就的本事啊。”高虹告诉我们,赵建新长期关注和跟踪热点行业,不少案件能快速突破,就是得益于他常年积累的知识和梳理的信息点。
攻坚克难的“智多星”
“许多疑难复杂甚至陷入僵局的案件,在赵检的手里往往会柳暗花明,峰回路转。”
“办案方法多、思路广,能从犯罪嫌疑人的细微表情中深挖案中案。”
“善于从扑朔迷离的案情中找准突破口,从蛛丝马迹中捕捉关键点。”
……
谈起赵建新,反贪局同事无不夸赞他足智多谋,经验老到。
检察官刘兴涛向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案例。2014年10月,江阴市检察院反贪局受上级院委托查办无锡市惠山区房管局原局长吴某受贿案。由于是首次参与办理处级干部案件,办案时间紧、有价值的线索少,案件一度举步维艰。在对吴某采取监视居住强制措施后,经过反复研究案情,赵建新发现了一个重要疑点——有一笔200万元的账目可能构成“以借为名”的索贿。他指示围绕这个疑点加大审讯力度,但吴某始终淡定自若予以否认。
“雁过留声,我就不信他没留下任何蛛丝马迹。”赵建新立即作出搜查吴某家的决定。经过搜查,刘兴涛在吴某一个旧皮包内找到了一张揉皱的800万元借款协议。
案情分析会上,赵建新断定此协议定有蹊跷,若属实,这800万元巨额财产与其家庭收入严重不符;若为假,这很可能是该案重大突破口。此时吴某也按捺不住,主动咨询起以借为名索贿的法律问题,赵建新不动声色,要求承办人故意采取避而不谈的策略,紧紧抓住800万元借款协议之事穷追猛打。吴某面对强大的证据攻势,很快交代了受贿数百万元的犯罪事实。
“能在关键时刻准确而果断地作出判断,控制全局指挥若定,这种统帅能力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刘兴涛感慨地说。
反贪反渎工作最怕受到外界干扰,“老自侦”如何化解这种“压力”?赵建新坦言,查办职务犯罪干的是“摘帽子”的活儿,往往比较敏感,经常刚一接触案件,说情者和打听者就会接踵而来,给原本扑朔迷离的案件带来重重阻力,“最大限度地排除外界干扰,化解办案压力,是我经常面对的难题。”
他给我们介绍了一件“终生难忘”的案件。2013年6月17日晚,赵建新和他的团队正在调查江阴市某镇党委书记路某受贿案件,尽管已经掌握了其大量受贿事实,但路某到案后百般抵赖,正当案件一筹莫展的时候,赵建新接到了有关领导的电话,领导给他下了“最后通牒”:如果在规定时间拿不下来,必须亲自把路某送回办公室上班。
“犯罪嫌疑人路某是我带回来调查的,再把他送回办公室,这意味着什么?不仅昭示着案件流产,更损害了反贪局乃至检察院的形象和尊严。如果要把路某送回去,我宁可辞职!”三年过去了,赵建新说这句话时,我们依然能感受到他在追求正义、坚守职业底线上的倔强。
这注定是个不眠之夜。赵建新守在办案点,和大家一起对制定的讯问策略进行反复模拟和推演,对手中的证据材料一遍遍地梳理。
经过通宵达旦的准备,在透着晨曦的讯问室里,他亲自上阵与犯罪嫌疑人路某展开激烈交锋。干警们一双双熬红了的眼睛紧盯着审讯屏幕,时间一点点过去,路某终于开口了!那一瞬间,赵建新如释重负。
10年来,赵建新带领江阴市检察院自侦队伍屡破大案要案,先后查办了250余名职务犯罪人员,挽回经济损失超过2亿元,办案规模稳居无锡地区第一。
运转神速的“CPU”
赵建新的从容自如,举重若轻,让90后的年轻干警谭雄极为佩服,“赵检的记忆力非常好,大脑就像一台运转神速的CPU,储备着强大的信息量。他善于将工作、生活中接触到的各类信息,与办案线索、侦查信息进行碰撞、关联和补充,形成一个有范围、有深度、有广度的移动信息库,在办案中随时抓取有用信息,释放整合能量,对案件的办理特别是窝串案的查处提供有效助力。”
2013年10月,江阴市检察院接到举报,某镇拆迁办主任张某等人有渎职犯罪重大嫌疑。赵建新在部署该线索核查过程中,回忆起若干年前举报该镇人武部部长俞某骗领拆迁房的已结线索,他分析认为,虽然当时通过调查发现举报内容不实,但俞某作为分管拆迁工作的领导,有从中收受贿赂的可能性。他当即决定将这两条线索合并办理,并以调查企业拆迁款支付过程中涉及的其他犯罪问题为掩护,对俞某、张某等人涉嫌贿赂犯罪情况进行重点、系统排摸。
在赵建新的布置安排下,承办人利用已结线索迅速掌握了俞某相关信息,再结合网上初查、侦查信息平台查询、话单分析等精细化初查方式,很快为该案嫌疑人构建起范围广泛、重点突出的信息网络,使单一线索、模糊线索逐渐转变为具有多个突破点的复合线索、清晰线索。
因为初查到位,信息收集扎实可靠,经过周密部署,反贪局、反渎局侦查员联合办案,只用了短短8天时间,就查清了俞某等9人涉嫌职务犯罪的来龙去脉。该案涉案金额达1400余万元,案件的办理,在当地产生了强烈的震动和反响。
能将若干年前的线索深挖出来,结合现有的信息灵活掌握,记者也对赵建新的“头脑风暴”产生了浓厚兴趣。赵建新笑了笑摆摆手说:“那是过奖了!我只是觉得在信息化时代,信息是破案的法宝,谁先掌握了信息,谁就掌握了主动权。”
早在几年前,赵建新就提出了信息情报引导侦查的办案理念,充分发挥侦查信息对办案的引导作用,实现自侦工作由“被动侦查”向“主动突破”的转变。在他的推动下,江阴市检察院完成了侦查装备三年建设目标。
谈及办案秘诀,赵建新向记者介绍了他的“四统一”办案法宝:以“线索统一管理、案件统一指挥、人员统一调配、后勤统一保障”实行反贪、反渎联动作战,优势互补,形成查办案件的整体合力。他亲自制定了“必查家庭信息、工作情况、社会交往、重点问题、通话记录、银行账单”为内容的“六必查”制度,探索推行痕迹查找模式,有效提升了初查工作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正是依托规范管理、灵活经营、精细研判的初查制度,赵建新和他的反贪反渎团队大大提高了线索利用率,线索成案率达45%。利用这些宝贵的线索,他们先后在城镇建设、拆迁、房管、环保、质检等领域查办了一批重大职务犯罪案件。
反腐战线的“领路人”
都说自侦工作很苦很累,通宵加班是家常便饭,这既是对体力的挑战,更是对意志的磨炼。作为分管领导,赵建新说,他规定自己既要做好指挥员,更要和大家并肩做好战斗员。这是他的原则。
一位同事介绍,每当案件到了突破关键阶段,赵建新总是与干警一起扑在办案一线,饿了就用泡面饼干充饥,累了就躺在指挥室的沙发上小憩。多年来,他的年平均加班天数都在180天以上,是所有自侦干警中最多的。
“领导都这么拼了,我们还有啥好说的。”一名干警由衷地说,赵建新恪尽职守、无私奉献的精神深深感染了每一位干警,他领导的团队中,多人获得“十佳侦查员”“十佳反渎侦查员”“无锡市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的确,我们看着橱窗里大大小小的荣誉奖牌,就知道他为这支队伍倾注了所有的精力。
“反贪反渎工作干久了会不会疲惫?”记者问。
“任何一份职业干久了,都会耗尽你对它最初的热爱和激情,这种感觉我也有过。但只要我还在这个位置上,只要这个岗位还需要我,我就会义无反顾地走下去!”
大道修远,重任在肩,赵建新坚守着他的法律信仰和职业良知,在反腐的道路上一如既往地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