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他山之石|爆米花的记忆
2021-03-02 09:53:00  来源:检察日报  作者:白全忠

  “嘭”,一声巨响,带着嗡声,比爆竹还响,循声望去,一群人围着,腾起一团烟雾,一阵炒香味扑鼻而来,原来是爆米花的。只见爆米花师傅头戴爪爪帽,皮衣皮裤子,打着围腰,全神贯注地打开爆米花机,一位妇女用布口袋接着,白花花的玉米米花流落进口袋。好香!我忍不住拾起散落在地上的几颗米花,嚼几下,又甜又香嘎嘣脆,爽极!不由得想起40多年前舅舅炒米花的情景来。

  那是大集体饿肚子的年代,当村里的人们在生产队长吆喝下挣工分分粮食的时候,精明的舅舅冒着被“割尾巴”的风险,早已经到洛阳“下海”了。舅舅赶马车、下煤窑、卖蒸馍、烤红薯,已经攒下了人生的“第一桶金”。后来,迫于生产队的压力,他回到家里,也带回了一个爆米花机。

  那个时候的爆米花机很稀缺,我们方言说是炒蜀黍花机,听舅舅说方圆百八十里就只有他这一个。舅舅家距离我家30多里,几个月前就听母亲说舅舅要来我家炒蜀黍花,结果他走一路炒一路,转到我家已经是一个月之后了。

  听说我舅舅来炒蜀黍花了,一个生产队的人都来看稀罕。只见舅舅娴熟地烧柴火,一只手摇动机器,一只手拉着风箱,那个时候没有风机,只有笨重的风箱。随着风箱一抽一送,火苗烧得很旺,呼呼生响。人们迫不及待地要看机器里炒出来的玉米花啥样子,孩子们更是猴急地挤到前面,唯恐看不到这炒蜀黍花。

  大约20多分钟,舅舅看看机器上的压力表上够20度了,于是不再抽动风箱,站起来把炒蜀黍花机转动方向,对准一个肚子大口小的大竹筐,喝一声“开锅了”,然后双脚站定,右手弄根棍子,猛地打开阀门!“嘭”的一声,一团白雾过后,蜀黍花都嘭进竹箩筐里,散落在外边的碎米花被孩子们满地抢着吃。一锅炒完,立即有人拿着玉米接上去,排起很长很长的队才能轮到一锅。

  记得第一个炒的是俺自家的,母亲拿个大簸箕,让街坊邻居尝新鲜。

  那时候欠吃的,一茶缸玉米能炒出一大箩筐玉米花,能供孩子们吃好多天。忙的时候,舅舅手脸被熏得煤黑,也顾不上吃饭,能炒到半夜。一天光景,舅舅能炒20多锅,一锅两毛钱,一天也能挣4块多,那个时候就是高工资了。第一次,舅舅给了我5毛钱。

  炒蜀黍花都是在冬天,人闲。舅舅不怕冷、不怕饿,也不怕累,从这个村到那个村要担着挑子走,一头是机器,一头是箩筐和风箱,重量也有百八十斤。那时候不像现在道路四通八达,都是靠两条腿,一根扁担两头挑。舅舅每年都是从过了农历十月初一开始,一直炒到大年三十天黑,才挑着爆米花挑子赶回30里开外的家,年年如此。直到有一天,舅舅病了,炒蜀黍花才歇了业。

  一晃几十年过去,我也从当年的小不点长大到年过五十。如今的人们温饱有余,没有了当年那样孩子们围着抢米花吃的情景,可我还希望能看到舅舅担着前有机器后有箩筐的爆米花挑子,嘴里喊着“炒蜀黍花了”的情景。也许这就是乡愁,让我们忆苦思甜。

  (作者单位:河南省栾川县检察院)

  编辑:王苏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