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他山之石|起塘鱼
2020-09-21 10:08:00  来源:江阴市人民检察院  作者:刘家云

  “起塘鱼啦,男女劳力到门口塘起塘鱼啦……”天刚蒙蒙亮,生产队长就用动听的男中音给社员们派工。

  “二十三,打扬尘;二十四,送灶神;二十五,打豆腐;二十六,买鱼肉……”每年腊月二十六,是乡亲们起塘鱼迎新年的日子。门口塘就在村口,是乡亲们平时用来洗衣服、洗菜和消防用的,年初放养了一些鲢鱼、草鱼苗,为了不让水质受污染,从没投过肥,亦没喂过其他鱼食,而是让鱼儿们自然生长。门口塘养的鱼不肥,但绝对绿色、环保。

  在家乡,有这样一句民谚:“小孩盼过年,大人盼插田。”过年的时候,小孩有难得一见的新衣服穿,还可从大人手中得到压岁钱,能吃到平时难得吃到的鱼肉。这鱼就来自门口塘。

  睡梦中被队长吆喝声叫醒的我和弟弟,一骨碌从床上爬起,第一时间赶到距我家不到百米的门口塘。

  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待我们兄弟俩赶到时,门口塘四周已站满了和我们一样心情迫切的小伙伴。大家焦急地等待着,好不容易等到了出工时间,等来了抬着水车匆匆赶来的大人们。

  一乘,二乘,三乘,四乘,生产队平时用于抗旱的所有水车全被搬到了这里,小伙伴们不由自主地向水车靠拢。乡亲们将水车称作“水叉”或“木水牛”。有这样一则谜语,虽过去了近半个世纪,我仍记忆犹新,谜面是:木水牛,长又长,喝起水来不抬头。这边喝进去,那边往外流。而谜底就是爱“喝水”的水车。木水牛“牵”来了,我们迫不及待地等待着它们开始“喝水”。

  在生产队长的统一指挥下,四乘水车在塘堤一字摆开,它们一头扎进水塘,一头迎着塘堤外的水沟,高昂着头,向我们尽情展示它们神奇的力量。

  抽水既是一项体力活,更是一项技术活。每乘水车需四个劳力,两男两女,将各自从家中自带的手动推杆套到水车头两侧固定的主动轴上。男女搭配,干活不累。大家各自手握推杆,或推或拉,或快或慢,或说或笑,相互配合,协调得当。在不停地推拉动作中,塘里的水被来回转动的叶片不间断地抽起,然后排到塘堤外的水沟。

  塘水在不断减少,鱼儿开始跃出水面,而且随着我们的欢呼雀跃,它们跃得更加频繁欢实。穿着连体雨衣的劳力下水了,他们用网兜或直接用手捕捉鱼儿,然后一一丢到塘边的水田,在旁边候着、准备打替班抽水的其他劳力将鱼儿逐一捡到箩筐。我们这些小屁孩也不闲着,在一旁帮忙捡。

  这是乡亲们盼了整整一年的年鱼,数百双眼睛都盯在那里,谁都不敢也不愿搞什么小动作,而是将它们无论大小都“颗粒归仓”,然后根据人头分到每家每户,丰富乡亲们年饭的内容。

  不到出工年龄的二姐和与她年龄不相上下的少男少女们来了,他们带着锄头或铲子、铁锹“淘金”来了。终于见到了水塘底的淤泥,二姐她们马不停蹄地下到塘里,占据洗衣位下面的有利位置,用手中的工具不停地翻动塘泥,寻找宝藏,二姐还特地喊我和弟弟去帮忙。

  功夫不负苦心人。我和二姐翻遍了我们占据区域的淤泥,并以全身沾满泥水为代价,挖到了七分钱、三枚砥针、五粒纽扣。那是乡亲们平时洗衣服时不小心掉下的,若是现在,即便是看到数枚面值一元钱的硬币,因为怕脏,我也绝不可能弯腰去捡,更不用说砥针、纽扣之类了。可在当时,这些东西却无异于宝藏,能让它们从淤泥中重见天日,自然是一件异常兴奋之事。

  鱼儿终于起完,生产队长在现场分给了每家每户,大小搭配,每人两斤,我家五口人,分了整整10斤。父母当天舍不得尝鲜,必须等到吃年饭时享用,还要做一个当看碗,寓意“年年有余”,更要留一部分招待拜年客。

  鱼儿起完了,分了,可门口塘依然不冷清。人们还在用网兜尽力捞、在淤泥中仔细搜寻,希望能捡到漏网之鱼。这其中,就包括二姐和我们兄弟俩。

  (作者单位:湖北省大冶市人民检察院)

  编辑:王苏燕